風為百病之長,寒為萬病之源
老德燕中醫@張進瑋醫師
 
  東漢張仲景所著《傷寒雜病論》,是古代最完善的第一部中醫臨床著作,當代名醫一致認為這是一部必讀的經典,學通《傷寒雜病論》才算是真正進入中醫的領域。從古至今,真正有經驗的老中醫師都十分重視袪除寒氣,陰陽平衡,因此若要得到真正的健康必須從排寒扶陽開始。

  內經:「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」六種造成人體疾病的因素分別為:「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」,而風邪是排名第一位,因為風邪在臨床上引起的疾病最廣泛,風可以和多種邪氣結合,如風與寒結合就稱為「風寒」,風與濕結合就稱為「風濕」。「蓋天地之間為風無所不至。善行而數變,人受之者,腠理開則灑然寒,閉則熱而悶。其寒則衰飲食,其熱則消肌肉。輕微感冒 重為中風。」古代經典對於風邪的敘述認為風邪無所不在,呼吸、汗孔也是風出入的門戶,一旦得到風邪,輕則食慾不振、感冒、虛弱,重則中風、暈眩、頭痛,可知風邪的變幻無常。

    「今夫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。」寒氣是所有疾病的源頭,分析各種疾病幾乎都可以找到寒氣的影子,舉例來說:月經失調,便是因子宮太寒;乳腺增生、貧血、腎虛腰痠等都跟寒氣作祟有關。寒氣容易造成氣血凝結,引起疼痛症狀,如肩頸痛、腿腳痠痛。代謝功能減退,低血壓、甲狀腺功能衰退、腫瘤、癌症等皆為寒氣引起,百病紛生。寒氣是一種陰邪,容易損傷人的陽氣,若陽氣不足,就無法抵抗外來的寒氣,怕風怕冷,風一吹就暈眩、感冒發燒,「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」。而陽氣是生命的能量之源,內經: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」意指失去陽氣,人就會折壽死亡。寒者陰慘肅殺之氣,寒為萬病之源,陰氣盛則陽氣衰,迨至陽竭陰絕則死矣。所謂「正氣內存,邪不可干」因此,保存陽氣,祛除寒氣便是本篇的重點,亦是治療百病的根本之源。

  既然陽氣如此重要,該如何保護體內陽氣呢?在日常生活中,一旦受了風寒必須要立刻處理,輕微者可以喝薑湯飲用,嚴重者尋求醫師,千萬不要隨便自行服用一些清熱解毒藥,或許可以解決一時的症狀,但可能使寒氣進入體內深層,埋下寒氣因子。寒涼的冰飲容易導致脾胃虛寒,平時應喝溫開水代替冰水。而中醫師開藥應留意以溫藥為主,如四逆湯、四逆散等。除此之外,適度運動也是很重要的,例如慢跑、太極拳、登山、快走等,運動可使皮膚排出熱氣,使氣血暢通,祛除寒氣。
   
  人身本太極,太極有陰陽,分為六經,六經通全身上下、內外、十大系統、臟腑器官、組織、細胞、經絡穴道。人體是太極,一個銀河系是太極,一顆細胞也是太極,因此,人的養生也就應該要根據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進行,順應天地的養生法則才可真正維持健康。
 
保護體內陽氣小秘訣
1有風寒徵兆立即處理,喝薑湯或找醫師
2喝溫開水
3適度運動、排汗,使氣血暢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