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電影《大明劫》淺談瘟疫

李力凱醫師

      歷史電影《大明劫》描述在崇禎十五年(西元1642),風雨飄搖,大廈將傾,內憂外患,紛至沓來,瘟疫、饑荒、戰亂、貪腐等等,一劫又一劫壟罩在大明朝。崇禎皇帝下達命令讓孫傳庭領軍去關中救火,但疫情在軍營爆發,每天都病死十多個人,發熱嘔吐,七竅流血,死狀淒慘。

       藥局提領趙川吳又可(明代游醫‧瘟疫論的作者)的老師,趙川覺得明顯是傷寒之症,病邪是經肌膚入侵所感,於是照著老祖宗的方子《傷寒論》開藥治療。吳又可提出這絕非傷寒之症,病人熱而不寒,為瘟疫初期之症,士兵沒有行軍,安營紮寨,怎麼會在一夜之間一整個營帳的人都受寒感冒呢?這分明是邪氣入體所感的瘟疫。趙川無法堵絕病疫,也染病而死。
  
      這場瘟疫好像就預示明朝的氣數。明朝最後力挽狂瀾的人,戰場上的是臨危受命明末大臣孫傳庭,站在瘟疫面前的是中醫大家吳又可。他指著飛塵說:「瘟疫傳播就好像飛塵一樣,我吸了進去,便患上瘟疫,把這氣呼出去,你吸了後,便被我傳染了。」他把這氣名為「癘氣」,那時並沒有微生物、病原體的概念,虎克雖在17世紀就發明了顯微鏡並發現了微生物,歐洲仍然要到19世紀提出病原體學說。吳又可處理瘟疫傳播方式按照病症輕重,給他們綁上不同顏色的布條,以不同病區隔離。隔離病區的營帳要敞開通風,切勿讓疫氣聚集。屍體一律就地焚燒。此番操作下來,病患的死亡率依舊居高不下,但是新感染的士兵人數卻有明顯下降。

       有別於古時瘟疫不知道病源來自何處,新冠肺炎由冠狀病毒引發,這兩年來深刻地影響了全世界。當然現代醫學技術觀念遠勝於四百年前的明末,有更健全的公共衛生學與流行病學觀念。適當的疫調封鎖,阻擋感染源;急診醫學與重症醫學專科也大大提升危急重症的存活率。疫苗的施打,更是阻絕病毒傳播的重要方法。

       吳又可的治療方式,最重要的也是隔離阻斷,其次是採用中醫方劑扶正祛毒。目前視之仍有可取之處。新冠肺炎表現上多屬於中醫的溼邪鬱肺、邪熱壅肺。輕中症可用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來扶正氣虛,用桑菊飲、銀翹散,瀉白散等,用以解表清熱,達原飲、清肺排毒湯來對去濕排毒。

      中醫以不同角度切入,依病機病因的不同來扶植正氣, 清熱解毒。古老的中醫經方,依舊爲400年後的人們發揮著重要作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