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感冒調理
感冒的定義與常見症狀
感冒是最常見的外感疾病之一,中醫認為多因「風邪」或「時行病毒」侵襲人體所致。依四季氣候變化與個人體質不同,感冒也會呈現不同的表現。
一年四季皆可能感冒,以冬、春季發生率最高。
典型症狀包括:頭痛、鼻塞、流鼻水、打噴嚏、惡寒發熱、咳嗽、全身倦怠不適等。
★ 風寒感冒
多見於天氣驟冷、寒流來襲或著涼受風後。病程通常較短,約 3~7 天,輕者可自癒。
常見症狀:
頭痛、鼻塞、清涕、惡寒、無汗、肢體痠痛、咳嗽有白痰。一般沒有腸胃不適的表現。
★ 風熱感冒
多見於氣候乾熱或受熱邪侵襲時。
常見症狀:
發燒(體溫不一定高)、頭痛、咽喉腫痛、鼻涕黃稠、咳嗽痰黃、口乾口渴,有時伴隨腰痠或全身倦怠。
★ 時行感冒(流行性感冒)
主要由病毒引起,傳染力強、發病快,症狀較重。
常見症狀:
頭痛劇烈、發熱、咽喉疼痛、關節酸痛、鼻塞濃涕、咳嗽痰多,部分患者會有腸胃不適、便秘、腹瀉或腹痛等。
中醫與西醫的治療觀點不同,彼此也可互相補足。
◆ 西醫治療
重在「辨病與症狀控制」,例如使用退燒藥、止痛藥、抗組織胺緩解流鼻水,或在細菌感染時使用抗生素。屬於針對症狀的支持療法。
◆ 中醫治療
重在「辨證論治」,依個人體質與感冒型態(風寒、風熱、時行)選方用藥。中醫認為感冒為風邪侵入、正氣受損,治療著重於扶正祛邪、調理體質,幫助身體恢復自癒能力。
在感冒初起或恢復期就診中醫,通常可縮短病程、減少反覆發作。若為高燒或流感等嚴重感染,則建議先由西醫處理急性期,再由中醫調理體質,預防感冒反覆或體力不佳的情形。
- 充分休息,避免熬夜
- 多補充溫開水,幫助代謝
- 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著涼
- 避免吹風、淋雨或久吹冷氣
- 適度活動、保持好氣血循環
中醫透過辨證施治,不僅能幫助緩解症狀,更能調整體質、提升抵抗力,讓身體更有力抵禦外邪,不易感冒。
快感冒了怎麼辦? 中醫有妙招
老是鼻塞、流鼻水!感冒or鼻炎?中醫教你分清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