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祕調理

便祕~如何調出黃金腸道力

  
        現代人生活忙碌,精神壓力大,消化道的問題是很常見的,加上生活步調快、緊張,缺少運動、飲食不均衡,便秘更成為常見消化道的問題。
 
什麼情況是便秘?
  • 頻率減少: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。 
  • 糞便乾硬:糞便呈塊狀或乾硬。 
  • 排便困難:排便時需要非常用力,或感覺腸道有阻塞感。 
  • 排便不完全:排便後仍覺得有殘便感。 
  • 排便時間長:排便過程超過30分鐘。 
 
便秘的成因
  • 飲食習慣:攝取過多高脂肪、低纖維的精緻食品,或飲水不足。 
  • 排便習慣:經常憋住便意,或缺乏定時排便的習慣。 
  • 生活習慣:缺乏運動,長時間久坐。 
  • 壓力與作息不規律:高壓、緊張或睡眠不足,影響腸胃功能。 
  • 藥物:某些藥物(如止痛藥、抗憂鬱藥)可能引起便秘。 
  • 潛在疾病:糖尿病、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腸道疾病等,都可能導致便秘。 

 
常見的中醫便秘型態


★熱秘:胃腸積熱造成大便硬、數日不大便或排便不順暢,小便黃,腹脹,口乾舌燥,面赤身熱。

​★氣秘:因氣機鬱滯而成,肝脾氣機鬱滯,造成腸道傳導不利,排便不暢,腹部脹痛。

​★虛秘:年老體弱、大病過後或產後,多會呈現氣血虧損的情形,又分為氣虛、血虛、陰虛便秘三型。

(1) 氣虛便秘-腹部脹滿、食慾不振,雖然想上廁所,但臨廁努掙乏力。面色白,神疲肢倦,應適當選用補氣健脾的藥物。
(2) 血虛便秘-面色無華、頭暈心悸、失眠睡不好,腰膝酸軟,唇舌色淡,脈細無力等大便乾燥秘結。
(3) 陰虛便秘-午後或夜間虛熱,頭暈耳鳴、面頰潮紅、口乾喜歡喝冷飲、睡夢中出汗,大便硬結、乾燥,需要用力排出。

​★冷秘:體質虛弱,吃太多寒涼生冷,大便不順暢,小便量多,面色白,四肢冰冷、喜熱怕冷。  


何時需要就醫
  • 便秘持續超過三週,又沒辦法透過飲食、水分攝取和運動改善。 
  •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。 
  • 大便出現不規則形狀、帶血、有黏液,或是發生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。 
  • 便祕同時出現腹痛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體重異常減輕、或是肚子有明顯硬塊。 
  • 曾有腹部腫瘤病史或曾做過腹部手術的人出現便秘。 

 
       長期習慣性便秘會產生口臭、痔瘡、煩躁、頭痛、痘瘡,失眠…等問題,影響到生活品質。改善便秘的方法有很多,除了攝取足夠的纖維質與水分,可以多活動來促進腸胃道蠕動,也利用餐後胃結腸反射(飯後30分鐘)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,並保持情緒平穩,生活作息有規律,都是改善便秘的良好方法。如有以上症狀者,應找專業醫師開立處方、調整飲食作息,多數症狀和生活可得到改善。

 

影片專區